近年来,“电话轰炸”成为困扰许多人的社会问题。这种现象通常指短时间内频繁接到陌生号码的来电,可能是推销、诈骗或恶意骚扰。其背后的逻辑往往与个人信息泄露、黑产链条或自动化拨号技术有关。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号码库,利用软件批量拨号,以极低成本实现“广撒网”式骚扰,甚至通过“微空间”(如社交平台、二手交易等场景)进一步诱导受害者上钩。
“微空间”指碎片化的社交场景,例如微信群、二手交易平台评论区或短视频私信。这些场景因互动门槛低、监管难度大,常被骚扰者利用。例如,用户在二手平台发布商品后,可能收到“低价收购”的私信,随后遭遇电话轰炸式砍价;或是在社交平台留下联系方式后,被伪装成“客服”的诈骗分子盯上。微空间的匿名性和即时性,为骚扰者提供了隐蔽的操作空间。
首先,避免在公开微空间直接暴露手机号,可通过平台加密联系方式功能沟通。其次,启用手机自带的骚扰拦截功能,或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过滤陌生来电。若已遭遇轰炸,可保留证据并向运营商投诉,必要时报警。此外,定期检查账号隐私设置,关闭不必要的权限,减少信息泄露风险。
从技术层面看,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需加强AI识别能力,实时拦截异常呼叫;法律上,我国已出台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明确禁止非法获取和滥用个人信息。用户也应提高警惕,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。只有多方协作,才能压缩电话轰炸的生存空间,还微空间以清净。
上一篇:电话轰炸:危害识别与防范指南
下一篇:电话轰炸:心理、法律与防御全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