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美国被曝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拦截和监听全球通讯,包括轰炸机机组人员的通话。这一能力主要依托其庞大的信号情报(SIGINT)系统,如国家安全局(NSA)的“棱镜”计划。通过卫星、海底光缆拦截以及合作国家的基站接入,美国能实时捕获无线电、卫星电话甚至加密通信内容。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,若使用未加密频道或弱加密设备,通话极易被截获。
美国军方利用电子战飞机(如RC-135)和地面监听站,对特定频段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定向采集。此外,AI驱动的语音识别系统可快速筛选关键信息,例如坐标或任务指令。若轰炸机使用传统高频(HF)或超高频(UHF)通信,信号可能被大气层反射,扩大监听范围。部分先进系统甚至能破解低等级加密,还原通话内容。
美国通过“五眼联盟”与盟友共享情报资源,扩大监听覆盖范围。例如,澳大利亚的松峡基地协助监控亚太地区航空通信。尽管此类行为常以“反恐”或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但缺乏国际法明确约束。轰炸机通话若涉及境外行动,可能成为“无差别监听”目标,引发主权争议。
为应对拦截,部分国家已为轰炸机配备量子加密通信或跳频技术,但成本高昂。未来,随着低轨道卫星通信普及,美国可能升级太空监听能力。这一技术博弈将持续影响全球军事通讯安全,凸显隐私与战略利益的矛盾。
上一篇:网络电话:便利与风险并存的时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