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轰炸诈骗电话已成为困扰公众的顽疾。这些电话往往伪装成银行、快递公司甚至公检法机构,通过恐吓、利诱等手段骗取受害人钱财。尽管警方和运营商不断加大打击力度,但诈骗分子仍能通过技术手段隐藏真实号码,甚至利用境外服务器逃避追查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个人信息泄露为诈骗提供了“精准弹药”,使得骗术更具迷惑性。
诈骗电话的剧本通常经过精心设计。例如,“冒充客服”类会以“订单异常”为由要求转账;“冒充公检法”类则谎称涉嫌洗钱,威胁冻结资产;还有“虚假中奖”利用贪念诱导支付手续费。这些套路往往结合社会热点更新话术,比如疫情期间就出现过“健康码异常”诈骗。值得注意的是,诈骗者会刻意制造紧张氛围,迫使受害人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。
面对轰炸式骚扰,可采取“一辨二拖三核实”策略:首先辨别号码真实性(如“00”开头的境外来电多为诈骗);其次拖延转账要求,挂断后通过官方渠道查询;最后务必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核实。此外,建议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,开启来电预警功能。对于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,家属应定期普及最新骗术案例。
根治诈骗电话需社会共治:运营商应加强号码过滤和实名制管理;执法部门需跨境合作端掉窝点;公众则要提升信息保护意识,避免随意填写手机号。2023年公安部开展的“断卡行动”已成效显著,但技术对抗仍在升级。只有形成“技术阻截+法律严惩+全民警惕”的闭环,才能让诈骗电话无处遁形。
上一篇:识破骗局:防诈反击全攻略